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香港金曲歌王陳奕迅(Eason)自曝得了焦慮症,高雄市大同醫院身心科醫師王紹丞指出,發作時的症狀很折磨人。(廿一克有限公司提供)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香港金曲歌王陳奕迅(Eason)在澳門舉行演唱會紀錄片《FEAR and DREAMS: NOW is the only reality》中自曝自己得焦慮症,在全世界巡迴演出的杭州站,出現精神上的問題,情緒無來由被突擊、低落。高雄市大同醫院身心科醫師王紹丞指出,心跳加快、睡眠困難、腦中思緒停不下來,甚至因一件小事要反覆思考十次以上,讓人焦慮到幾近崩潰。

在Threads上打上「焦慮症」,湧入不少留言,「我的焦慮是該睡覺、休息的時候,大腦依舊無法停下來,飛速地在思考各種事情…」、「從小就這樣,直到現在34歲依然如此,真是太痛苦。」還有一位寫著:「曾經太忙碌的時候,會有心跳過速、喘不過氣的感覺」。

娛樂圈多位名人身心受困 焦慮、恐慌纏身

在娛樂圈有身心狀況的不少,名演員張鈞甯曾飽受焦慮、恐慌症發作的折磨,出現心跳加速、耳鳴,甚至無法聽清別人聲音;還有「發哥」周潤發曾拍完電影《臥虎藏龍》後,因進軍好萊塢壓力過大,出現失眠、呼吸困難等驚恐症的症狀,甚至在一週內多次住院,經心理治療與放鬆訓練後病情獲得改善;鄭秀文也曾有焦慮症,透過認知治療、改變生活習慣,靠著運動和信仰支持,重拾心理平衡。

根據台中榮總「衛教資料」上分享,焦慮是一種飄浮不定甚至慌張的感覺;有時還會合併許多身體的症狀出現。症狀有輕、有重,形式不一,包含緊張、擔憂、及無法放鬆等,令人不舒服的感覺。病患除了心理上的不適,焦慮也會影響自律神經的運作,導致生理症狀的產生,像是冒汗、心跳加速、昏眩、胸悶、腸胃不適等現象,嚴重的甚至強烈到以為自己要死掉或失控,像恐慌發作也是如此。

症狀如下:

●心理症狀:緊張、擔憂、無法放鬆、心神不寧、坐立不安、易怒、注意力不集中、預期不幸將至、失眠等。

●生理症狀:肌肉緊張、抽搐、顫抖、心跳加快、盜汗、口乾、暈眩、腸胃不適、胸悶、手腳發麻或冰冷、頻尿、腹瀉等。

焦慮症好發於20至30歲年齡層,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一般成人中約有5%患有此病。

治療如下:

●藥物治療:最簡單、快速、有效、安全的治療方式,唯需與醫師密切配合。

●心理治療:透過對話,協助患者探索內心世界、理解情緒反應、強化自我功能。

●行為治療:若焦慮與特定環境因素有關,可透過系統性行為調整訓練減緩症狀。

陳奕迅坦言,曾試圖停藥,但身體反應告訴他「不行」,即使表面上睡得好、心情不錯,仍無法控制突如其來的緊張情緒。因此,他決定等巡演結束後再考慮停藥,未來也會透過放假與自己對話,試著達到內心的和解,勇敢再邁步向前。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亞東醫院營養科主任蘇筱媛說,運動後適量補充蛋白質與營養素,才有助於肌肉修復與提升代謝;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成年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5成,重度肥胖(BMI≥35)更是健康高風險族群。許多民眾在減重時誤以為「少吃就會瘦」,卻忽略了營養均衡的重要,反而導致肌肉流失、代謝下降。亞東醫院營養科主任蘇筱媛提醒,減重過程中,特別是在運動後,適量補充蛋白質與營養素,有助於肌肉修復與提升代謝。

亞東營養師團隊也將營養教育納入減重門診,協助病患在控制熱量的同時,保留身體所需營養,避免「瘦了,但變虛」的情況發生。強調非手術的減重方案,整合多專業醫療資源,包括:減重諮詢門診、營養科衛教、個案管理師、團體運動課程、藥物輔助治療、非侵入性雷射溶脂。

2022年刊登於《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的研究指出,熱量限制所導致的能量消耗下降,不只是因為脂肪或肌肉減少,更是身體主動降低基礎代謝的結果,身體以為「進入飢荒」,就會減少甲狀腺賀爾蒙分泌、降低體溫與心跳速率,會讓人感覺疲倦、易冷、情緒低落。

因此,亞東體雕減重團隊醫師阮廷倫指出,減重的最大挑戰,不在於飲食限制或運動計畫,而在於如何克服心理壓力與生活慣性的束縛。因此這個團隊非常重視病患的情緒管理與動機支持。透過個案管理師與團隊持續陪伴,建立良好醫病互動關係,讓減重者在每一次回診與交流中都能獲得肯定與力量,是這次減重成功的核心關鍵。

個案管理師林蓶彤補充,減重從來不是一場孤軍奮戰,而是一個需要全方位支持的歷程。從營養攝取、運動習慣、情緒穩定,到回診追蹤,團隊提供的不只是計畫,而是一套可以持續落實的生活方式轉型策略。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孕期後期最常缺乏的礦物質包含鎂、鈣、鉀、鐵等4種,營養師王證瑋建議補齊;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準媽媽進入孕晚期後,經常會出現半夜腳抽筋、腰痠背痛、手腳水腫、情緒不穩等身體不適。對此,營養師王證瑋於臉書專頁「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發文提醒,孕期後期最常缺乏的礦物質包含鎂、鈣、鉀、鐵等4種。這些營養素在胎兒發育與母體穩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一旦缺乏,便容易出現抽筋、疲勞、水腫、貧血等症狀。

孕期4大關鍵礦物質解析

1. 鎂(Magnesium):有助於穩定神經與肌肉功能,能減少孕晚期抽筋、焦慮與便秘狀況。常見於深綠色蔬菜、堅果、黑巧克力等食物,建議每日補充200〜400毫克,應依醫師指示調整劑量。

2. 鈣(Calcium):胎兒骨骼發育會大量消耗母體的鈣,若補充不足,孕婦容易腰痠、抽筋或牙齒敏感。建議每日攝取1000〜1200毫克,可從牛奶、豆腐、小魚乾等食物中獲得。

3. 鉀(Potassium):能調節體內水分與電解質平衡,減少水腫及無力感。香蕉、奇異果、酪梨、馬鈴薯等都是良好來源。

4. 鐵(Iron):對於預防孕期貧血至關重要。胎兒會大量吸收鐵以生成血紅素,建議搭配維生素C攝取以提高吸收效率,紅肉、黑豆、豬肝等均富含鐵質。

營養師王證瑋說,鎂有助於穩定神經與肌肉功能,能減少孕晚期抽筋、焦慮與便秘狀況;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王證瑋特別指出,抽筋並不一定是因為缺鈣,有時缺鎂才是關鍵,建議選擇孕婦專用綜合維他命,以獲得鈣、鎂、鐵、鋅等礦物質的綜合補給。但也提醒,礦物質攝取應以醫師與營養師建議為準,切勿自行過量補充,以免造成身體負擔。

此外,若孕婦出現頻繁抽筋或嚴重水腫等異常情況,應盡早就醫,以排除妊娠毒血症等潛在風險。王證瑋強調,孕期後期是母體承受最大負荷的階段,補對營養不僅有助胎兒健康發展,也能減輕媽媽的不適感,為順產打下良好基礎,讓充足礦物質補給成為孕期的穩定支柱!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新研究指出,原被視為「健康替代品」的人工甜味劑,可能比含糖飲料更容易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1項由澳洲與荷蘭研究團隊共同進行的新研究指出,原被視為「健康替代品」的人工甜味劑,可能比含糖飲料更容易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研究顯示,每天僅喝1罐以人工甜味劑調味的汽水,長期下來竟會導致糖尿病風險上升38%,高於含糖飲料所增加的23%。

根據國際醫學期刊《Diabetes &Metabolism》,該研究分析了3萬6,608名澳洲成年人(年齡介於40至69歲)平均長達14年的飲食與健康資料。結果顯示,不論是含糖飲料或人工甜味飲品,只要每日攝取1罐以上,皆與第2型糖尿病風險上升有明顯關聯。

蒙納許大學營養學家卡布泰默(Robel HussenKabthymer)指出,「每天飲用1罐或以上這類飲品,無論是含糖或使用人工甜味劑,都與糖尿病風險顯著上升有關。」更令人意外的是,當研究人員將參與者的體重因素納入分析後,含糖飲料與糖尿病間的關聯性消失,顯示過重可能是主因;然而,人工甜味劑與糖尿病之間的聯繫則依然存在。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生物醫學科學家德庫爾頓(Barborade Courten)表示,「人工甜味劑經常被推薦給糖尿病高風險人群作為較健康的選擇,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可能潛藏自身的健康風險。」研究推測,某些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擾亂血糖調控或破壞腸道菌群,進而導致葡萄糖耐受性下降,即使在沒有體重增加的情況下,仍會提高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目前全球各地使用的人工甜味劑種類不一,飲食文化也各異,研究團隊呼籲應在更多國家進行調查,以累積廣泛證據。近期其他研究也已指出人工甜味劑與腦部損傷、心臟疾病等問題可能存在聯繫。德庫爾頓最後強調,「我們支持對含糖飲料課稅等政策,但研究也強調應更全面看待所有非營養性飲料,包括那些看似無害的『無糖』飲品。」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學者洪泰雄說,鈣與鎂是骨骼、肌肉、心臟健康缺一不可的礦物質拍檔,但現代人鎂經常攝取不足,建議可吃深綠色蔬菜等,有助增進鎂攝取。(資料照)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人擔心骨質疏鬆勤補鈣,但你知道嗎?只知補鈣可能做白工。營養學者洪泰雄表示,鈣與鎂是缺一不可的礦物質拍檔,無論骨骼牙齒、肌肉神經、心臟健康,都需要兩者合作,攝取鈣:鎂=2:1的黃金比例,才能達到最佳補鈣、穩肌、護心效果。此外,現代人補鈣常過量,鎂卻攝取不足,建議飲食可吃深綠色蔬菜、堅果、全穀類、豆類、礦泉水,有助增進鎂攝取。

鎂鈣平衡有助身體運作

洪泰雄於臉書專頁發文指出,鈣和鎂就像人體內的「制動與加速系統」,兩者互相制衡、協同合作,維持身體的穩定運作。常見與人體相關作用如下:

骨骼與牙齒的好夥伴:鈣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能夠強化骨質,預防骨質疏鬆。鎂則是骨骼穩定的守護者,幫助鈣正確沉積在骨頭。研究指出,骨骼中有60%的鎂與 99% 的鈣,比例正確才能維持骨質健康。

肌肉與神經的平衡器:鈣促進肌肉收縮,例如:心跳、腸蠕動等生理活動都靠它。鎂有助肌肉放鬆與穩定神經訊號,若缺乏鎂,容易抽筋、焦慮、失眠。鈣太多、鎂太少,就像油門踩太多,身體容易緊繃、焦躁。

心臟健康的雙保險:心臟跳動需要精密的鈣鎂平衡;鈣負責心肌收縮,鎂則讓心跳節奏穩定,預防心律不整與高血壓。鈣過多而鎂不足,則會加重血管收縮、增加血壓負擔。

鈣鎂完美搭配比例2:1

洪泰雄進一步提及,想讓鈣鎂作用效果最佳,鈣鎂攝取比例黃金公式:2:1是關鍵。簡單來說,最理想的鈣鎂攝取比例是鈣:鎂=2:1,例如:每天攝取鈣1000mg,就要有鎂500mg。但現代人飲食常常鈣攝取過多、鎂嚴重不足,容易打破平衡,引發許多慢性問題。

至於哪些人特別要注意鎂攝取?洪泰雄指出,常喝咖啡、喝酒者,須注意會排出更多鎂;壓力大、容易抽筋、睡不好的人,也須注意攝取鎂;鈣補充過多的人,則易因單補鈣造成反效果。

4大類食物可增加鎂攝取

洪泰雄說,飲食中想補鎂,可吃以下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地瓜葉;堅果類,如杏仁、腰果、南瓜子;全穀類與豆類,像是糙米、黑豆、燕麥等;礦物質水,含有鎂、鈉、鉀等。

洪泰雄強調,鈣與鎂是一對不能拆開的拍檔,要補鈣,記得也要補鎂。只有讓這兩位搭檔平衡發揮,身體才不會「煞不住車」或「踩空油門」。

營養學者洪泰雄說,常喝咖啡或壓力大、睡不好的人,應留意鎂的補充,除深綠色蔬菜外,堅果、全穀類與豆類、礦泉水等,也是好來源;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食藥署說明,DEET對少數人仍有皮膚刺激性 ,使用時也應該避開傷口、過敏皮膚以及口眼部位;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天氣悶熱不免穿短袖、短褲,為了避免招蚊蟲叮咬可以選擇噴防蚊噴霧,而具有藥證核可的產品成分是以DEET(敵避)為主,可以噴在身上嗎?對此,食藥署說明,DEET對少數人仍有皮膚刺激性 ,使用時也應該避開傷口、過敏皮膚以及口眼部位,小孩使用時需要大人噴於手上再幫小孩塗膜,以避免小孩誤食。

食藥署在臉書專頁「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指出,DEET使用在皮膚上可揮發後產生蚊蟲討厭的氣味而使蚊蟲不願意接近人體,其效果也會因濃度而不同,濃度越高能夠維持的時間也越長,市面上大多的產品約7-50%不等,特殊情況下甚至可以用到100%的濃度。

食藥署表示,人工合成的DEET是油性物質,可能會溶解某些塑膠或合成纖維,因此可能對特定衣物造成損害,除此之外DEET在正常使用下幾乎是完全無害的產品,大家選購防蚊產品的時候可以再詢問一下藥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躺平」不是耍廢,重要的是重新啟動大腦迴路,不妨好好坐下來吃自己煮的飯,從一些小事中找回快樂感;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醒來盯著天花板,腦中知道今天很多事要做,但身體就是不想做,漸漸靠近「躺平」。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這可能不是懶,也不是耍廢,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會「記住壓力」,促使大腦深處關鍵區域「腹側被蓋區」進入保護模式,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切斷「獎賞迴路」,逐漸對有興趣的事沒有感覺。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不是人們不想努力,是大腦命令「躺平」,這樣的狀態是有科學根據的。不妨從理解「快樂癱瘓」背後的神經迴路,才能真正了解如何釋放壓力,進而療癒自己。

張家銘說明,根據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會「記住壓力」,而這記憶會重新編排對快樂、動機與行動的反應方式。主導這一切的,就是大腦深處的關鍵區域: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也就是說,腹側被蓋區像大腦裡的「獎賞司令部」,當人們感覺到「做這件事值得」、「我期待這個結果」,是因為腹側被蓋區透過多巴胺系統幫助連結的結果。

然而,壓力會直接改寫腹側被蓋區的運作模式。張家銘接著說,尤其是那種說不出來、又持續存在的壓力,例如,工作穩定卻毫無熱情,社交表面正常卻內心孤單,日子一天天過但沒有一件事能讓人真正有感。一旦這些慢性壓力累積起來,腹側被蓋區開始進入保護模式。接下來它會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切斷「獎賞迴路」,讓人們變得不再主動、不再期待,最後選擇「靜靜地什麼都不做」,也就成了人人口中的「躺平族」。

張家銘建議當大腦說「我太累了,現在不想再期待任何事」時,最好別再用意志力去撐,而是要重新啟動大腦的迴路,可以做以下的幾件事:

一頓自己煮的飯,花點時間準備,坐下來好好吃

一次與熟悉朋友的聊天,不談業績,不講計畫,只談心

一次輕微的運動,比如散步、伸展、深呼吸

一次放下手機與工作,真的讓自己「閒」10分鐘放空

他解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是大腦神經重建的第1步。真正的療癒是,讓大腦重新相信「行動會有好結果」,會讓原本提不起勁的事,想嘗試一下,又或是原本失去感覺的東西,又能微微感動自己。因此,「躺平」不是錯,而是該休息,再一次學習生活裡的滋味。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提醒,落髮恐是免疫、內分泌、感染等警訊,需要進一步檢查釐清;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
(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今天是「世界落髮日」,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昨天舉行記者會,破解五大掉髮迷思,提醒民眾,落髮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種可能與免疫、內分泌、感染或藥物副作用相關的身體警訊。若未經診斷就亂用洗髮精、補品,甚至貿然植髮,不僅無效,還可能造成毛囊壞死、頭皮疤痕擴大,後悔莫及。

醫曝五大落髮迷思

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陳志強提醒,不少民眾深信錯誤觀念,反而延誤治療時機。他點出五大常見迷思,包括:「年紀大了掉髮是正常的」、「換洗髮精會改善」、「壓力掉髮會自然好轉」、「植髮能一勞永逸」、「吃補品就能長回頭髮」。

陳志強說,落髮不一定是年紀惹的禍,也可能是病理性落髮,需要進一步檢查釐清;換洗髮精效果有限,真正關鍵在於找出病因。壓力雖可能導致掉髮,但並非每種掉髮都會自然重新長出來,像是俗稱鬼剃頭的圓形禿,許多人以為是壓力造成,其實是免疫疾病。落髮若與免疫或內分泌異常有關,更需儘早處理。

至於植髮與補品,陳志強直言,這些都不是萬靈丹。若頭皮正在發炎,或已有疤痕,貿然植髮恐適得其反。像是曾有一名中年男患有「扁平苔癬性禿髮」,屬於慢性發炎導致的疤痕性落髮,卻未經診斷就直接植髮,導致毛囊無法存活、術後頭皮更糟,最後仍得接受抗發炎治療。補品也僅對有營養缺乏的人有效,他強調,落髮治療沒有捷徑,正確診斷、對症下藥,才是根本之道。

首盛診所院長簡銘成也分享,一位男性因年紀輕輕就頭頂稀疏,聽說植上去的頭髮永遠不會掉,想靠植髮改善外觀。後來經專科醫師評估,發現稀疏的毛囊還在,只是變得細軟,建議先用生髮療程,再針對光禿區域植髮補強,一年後豐厚髮量再現。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黃柏翰強調,落髮不是小事,也不只是外觀困擾,只有經由皮膚科專科醫師完整評估、對症治療,才能抓住黃金治療期、避免永久傷害。當發現髮際線後退、頭髮稀疏,應先交由專業診斷,別再迷信網紅洗髮精或吃不完的保健品。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澄品中醫副院長陳詩潔表示,膽固醇高的人,血液濃稠、血管彈性差,一熱、一脫水、一激動,就可能猝不及防地中風或心肌梗塞;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要注意的可不只是防曬跟中暑,澄品中醫副院長陳詩潔表示,中醫認為夏天是「心火旺」、「陽氣盛」的季節,膽固醇高的人,血液濃稠、血管彈性差,一熱、一脫水、一激動,就可能猝不及防地中風或心肌梗塞。

陳詩潔在臉書專頁「澄品中醫」發文指出,夏日3大高風險族群:總膽固醇、壞膽固醇(LDL)過高;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長期熬夜、壓力大、情緒易怒者,在中醫眼中,這些人夏天喝冰水、吹冷氣,其實對心臟都是負擔。

陳詩潔說,心火+痰濕是心肌梗塞高危機,中醫認為「痰濁」是動脈硬化、血脂異常的體質根源,屬於「痰濕阻絡」。夏季火氣上升,容易「心火亢盛」,導致胸悶、心悸、易怒、失眠、突然心痛,這就是「心痹」的前兆。

中醫調理建議

●清心火

藥材:淡竹葉、梔子、蓮子心。
改善方向:降低心煩、心悸、睡眠不安。

●化痰濕

藥材:半夏、茯苓、陳皮。
改善方向:降膽固醇、改善痰濁體質。

●活血化瘀

藥材:川芎、山楂、丹參。
改善方向:預防血管阻塞,促進血液流通。

●補氣強心

藥材:黃耆、黨參、炙甘草。
改善方向:鞏固心氣、強化心臟功能。

夏季日常保健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心陰。

●少吃油炸、冰冷飲,減少痰濁堆積。

●每天30分鐘快走或緩和運動,促進心肺循環。

●保持水分,每天攝取個人體重x30ml以上的溫開水。

●練習深呼吸、靜坐、瑜珈,降火氣也降膽固醇。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少人經常「假性上班」:人看似有在上班,卻效率低落,甚至感到極度憂鬱。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也許大家多深信「上班沒有不累的」,即便感覺狀況不好,甚至感到微恙,仍因為很難請假、人手不足,或是家人會不高興等原因,硬撐著到公司上班。但這樣容易造成「假性上班」。研究發現:很多人明明有上班,卻比沒上班、請病假造成的損失更大!

「假性上班」(Presenteeism、プレゼンティーズム)指人在辦公室,卻效率低落;這相較於蹺班或請假,對企業與社會的經濟損失更嚴峻。根據一篇刊登在《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心理學期刊以及日本大阪大學網站《ResOU》的研究,大阪大學資料可視化前沿機構的教授中村亨與東京大學教授山本義春、博士候選人諏訪香織(諏訪かおり)等人,請56名身體健康之成年工作者,回報當下身心狀態,每天5次;下班後,受試者須回報工作表現好不好,評估當日工作狀況。

同時配戴穿戴式裝置,記錄每日睡眠時間與品質,追蹤身體反應。最後使用「WHO-HPQ 健康與工作表現問卷」評估全部期間的出勤狀況,採用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EMA)方法,並透過智慧型手機APP與穿戴式裝置進行即時記錄,比傳統問卷更能精確捕捉細節。

研究團隊首次發現「假性上班」的發生原因,特別是短期、偶發性的惡化狀況。明確造成假性上班的因素有:白天很憂鬱、肩頸特別僵硬與痠痛、前一晚睡眠時間不足

其中憂鬱情緒成因複雜,難以短時間解決;然其他肩頸痠痛與睡眠不足,可透過調整生活習慣解決,進而提高工作效率,預防假性上班。研究希望這些成果,能協助個人提升日常工作效率,並且助管理者建立更有效的管理策略。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