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躺平」不是耍廢是大腦累! 醫教4招找回快樂感 – 自由健康網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躺平」不是耍廢,重要的是重新啟動大腦迴路,不妨好好坐下來吃自己煮的飯,從一些小事中找回快樂感;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醒來盯著天花板,腦中知道今天很多事要做,但身體就是不想做,漸漸靠近「躺平」。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這可能不是懶,也不是耍廢,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會「記住壓力」,促使大腦深處關鍵區域「腹側被蓋區」進入保護模式,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切斷「獎賞迴路」,逐漸對有興趣的事沒有感覺。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不是人們不想努力,是大腦命令「躺平」,這樣的狀態是有科學根據的。不妨從理解「快樂癱瘓」背後的神經迴路,才能真正了解如何釋放壓力,進而療癒自己。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家銘說明,根據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大腦會「記住壓力」,而這記憶會重新編排對快樂、動機與行動的反應方式。主導這一切的,就是大腦深處的關鍵區域: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也就是說,腹側被蓋區像大腦裡的「獎賞司令部」,當人們感覺到「做這件事值得」、「我期待這個結果」,是因為腹側被蓋區透過多巴胺系統幫助連結的結果。

然而,壓力會直接改寫腹側被蓋區的運作模式。張家銘接著說,尤其是那種說不出來、又持續存在的壓力,例如,工作穩定卻毫無熱情,社交表面正常卻內心孤單,日子一天天過但沒有一件事能讓人真正有感。一旦這些慢性壓力累積起來,腹側被蓋區開始進入保護模式。接下來它會降低多巴胺的釋放、切斷「獎賞迴路」,讓人們變得不再主動、不再期待,最後選擇「靜靜地什麼都不做」,也就成了人人口中的「躺平族」。

張家銘建議當大腦說「我太累了,現在不想再期待任何事」時,最好別再用意志力去撐,而是要重新啟動大腦的迴路,可以做以下的幾件事:

一頓自己煮的飯,花點時間準備,坐下來好好吃

一次與熟悉朋友的聊天,不談業績,不講計畫,只談心

一次輕微的運動,比如散步、伸展、深呼吸

一次放下手機與工作,真的讓自己「閒」10分鐘放空

他解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是大腦神經重建的第1步。真正的療癒是,讓大腦重新相信「行動會有好結果」,會讓原本提不起勁的事,想嘗試一下,又或是原本失去感覺的東西,又能微微感動自己。因此,「躺平」不是錯,而是該休息,再一次學習生活裡的滋味。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健康網》陳奕迅驚爆得焦慮症 醫:反覆糾結跳不出來 – 自由健康網

健康網》少吃就會瘦? 減重門診導正觀念 – 自由健康網

健康網》懷孕後期常抽筋 不單是缺鈣而已 – 自由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