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首降  722原則掌握健康數據 – 客新聞 HakkaNews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今天是7月22日,國民健康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今天呼籲18歲以上民眾,尤其是有高血壓家族史民眾,在家遵循722原則⸺「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及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後取平均值,隨時掌握血壓數據。量血壓前,先休息5分鐘,保持心情平靜,不交談、不憋尿、不翹腳、壓脈帶不低於心臟、挽袖、腰部挺直、腳底自然垂放,量測後做紀錄。

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平均每4個成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根據2023年成人預防保健報告分析,40歲以上成年人的高血壓新發異常率達21.3%,其中男性23.8%高於女性的20.3。

國健署指出,血壓會依年齡、情緒、活動狀況或疾病而變動,不是固定不動的數值。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一般而言,血壓正常值為120/80mmHg(毫米/汞柱)。120mmHg是收縮壓,指心臟收縮時的血壓;80mmHg是舒張壓,指心臟舒張時的血壓,收縮壓和舒張壓一樣重要。

國健署提醒,如果血壓範圍在120/80-140/90 mm/Hg之間,是高血壓前期,表示較有可能發展成為高血壓,應立即改善生活型態,並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尋求醫療人員評估後續血壓變化情形。如果血壓超過140/90 mm/Hg,建議應與醫師討論如何追蹤、是否治療。

高血壓多數時間並沒有症狀,是無形殺手,沒有測量就不會知道,高血壓更是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包含中風、心血管疾病等,甚至與失智症有關。這更凸顯定期量血壓的重要性,因此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1次「722在家量血壓」,尤其是有家族史民眾。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10大死因統計,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由2023年的16.5%下降到2024年的16.0%,是近年首降,表示民眾對血壓控制與慢性病預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預防勝於治療,應從年輕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同時配合定期在家量血壓或運用血壓站固定監測。有些民眾因「白袍高血壓」效應,進入醫療院所時,常常血壓會不自主升高,在家量血壓才能獲得更準確數據,也更好掌握血壓變化。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林彥宏提醒,測量血壓前應先休息至少5分鐘,達到身體完全放鬆,量測前不可以抽菸、喝酒、喝咖啡,不要憋尿,更不要剛運動完就量血壓;量測時應後背靠著椅背、雙腳平放勿交叉,手輕鬆放在桌面,不要用力,間隔1分鐘後再進行第2次測量。

為了讓「722在家量血壓」更接地氣,國健署與衛生所、便利商店、銀行、社區據點等「社區好厝邊」合作,建置血壓站,擴大血壓量測的可近性與便利性,讓量血壓「從行動變成習慣。」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健康網》網紅修冰箱觸電亡 預防觸電3狀況要避免 – 自由健康網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打造全齡健康樂活幸福城市 – 台灣新聞雲報

2025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高醫體系以專業與溫度打造高齡福祉藍圖 – ENN台灣電報